讲座回顾 | 抗生素分类及作用机制知识培训讲座
医学知识科普
抗生素分类及作用机制
特邀杭州求是医院临床医生
8月15日下午,我院在一楼多媒体厅组织“抗生素分类及作用机制”医学讲座,全院医护人员参与培训,杭州求是医院视频号同步直播。
医生介绍
温铁镔 DR.WENG
副主任医师
•于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工作多年,先后在解放军301医院心内科及老年病科、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进修。发表国家级论文多篇,2000年获得《多功能听诊器》国家专利一项。
•擅长老年科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急、慢性心衰,糖尿病,中风,肿瘤化疗、中晚期镇痛及营养支持,以及需要使用呼吸机、纤支镜等设备的急慢性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植物状态等重症病患的诊治。
一、抗生素的发现
抗生素的发现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浓重的一笔,极大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显著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青霉素是第一个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它的发现是偶然的,但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
二、抗生素的分类
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其概念较抗微生物药稍宽泛。后者一般不包括抗蠕虫药。
抗菌药物(抗细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
抗生素: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
三、抗菌药物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按药效可分
第 I 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 II 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 III 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 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以上 4 类药的联用效果为:
I+II = 协同(增强);
I+III = 拮抗(可能);
II+III = 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 协同
2.按结构,抗菌药物分类
β-内酰胺类这类药物均含有 β 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激活细菌自溶酶。其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 β 内酰胺类和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等亚类。
因其对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菌及部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低、适应证广,所以临床较为常用。
应用 β-内酰胺类药物时需注意:
① 必须详细询问相关过敏史,并先做皮肤试验,对相关药物过敏者禁用;
② 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
③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应注意预防;④ 近年来非发酵菌尤其是不动杆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迅速上升,肠杆菌科细菌中亦出现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已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因此,该类药物不宜用于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3.按杀菌活性分类
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与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PD相关。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达托霉素等,此类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且有明显抗生素后效应(PAE)。
了解抗菌药物的杀菌模式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更优的给药时间及方式,对于浓度依赖型药物可考虑适度增加给药剂量提高疗效,对于时间依赖型药物可考虑增加给药次数或缩短给药间隔、或延长滴注时间乃至持续给药提高疗效。
抗菌药物是我们手中用来“对付”病原菌的有力武器,如何更好的使用它,需要我们对它有更多的了解,知“药”才能善用。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